山西玉米淀粉制成的可生物降解塑料哪家有实力
降解塑料(degradableplastic) 是指,在规定环境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和包含一个或更多步骤,导致材料化学结构的显著变化而损失某些性能(如完整性、分子量、结构或机械强度)和/或发生破碎的塑料。应使用能反映性能变化的标准试验方法进行测试,并按降解方式和使用周期确定其类别。降解塑料按照其设计的最终降解途径分为生物分解塑料、可堆肥塑料、光降解塑料、热氧降解塑料。
生物分解塑料(biodegradable plastic)是指,在自然界如土壤和/或沙土等条件下,和/或特定条件如堆肥化条件下或厌氧消化条件下或水性培养液中,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如细菌、霉菌和海藻等作用引起降解,并最终完全降解变成二氧化碳(CO2)或/和甲烷(CH4)、水(H20)及其所含元素的矿化无机盐以及新的生物质的塑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物降解塑料。
即使暂时忽视后端处理问题,可降解塑料在使用阶段也存在限。汪军解释说,现在可降解塑料和天然降解材料相比的不成熟,是天然材料的降解是有 “开关” 机制的,“如树叶在树上时是不降解的,只有在落下后,即生命周期结束后降解才发生。” 他认为,“可生物降解” 塑料没有这个机制,它就面对一个 “使用” 和 “降解” 的矛盾问题。“可降解塑料处在既不如传统不可降解塑料耐用,也不如全天然材料可降解的尴尬境地。” 汪军说。
然而,同济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焚烧厂的炉渣中发现了很难应付的微塑料 [15],研究估计,每吨投入焚烧炉的垃圾就能产生360~10.2万个微塑料颗粒。换句话说,即使焚烧,也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塑料污染问题。而且,若从资源角度看,塑料焚烧也很浪费,不可降解塑料和可降解塑料都被迫缩短了自己的使用周期,与下文提到的通过回收环节变成再生塑料相比,失去了循环利用的可能性。相比焚烧对资源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回收是目前普遍倡导的塑料垃圾解决方案。化石基不可降解塑料(如PET)可以被大规模回收再生,再次投入塑料或纺织产品的生产。总部位于挪威的分选和回收解决方案提供商陶朗集团循环经济业务副总裁常新杰告诉《知识分子》,“PET瓶回收再生在中国已成规模,据陶朗估计收集率已达85%;而可降解塑料目前主要针对一次性应用场景的材料替代,而没有关于用后的收集与再生利用的考虑,这样就不见得比可再生利用的传统塑料。”
当可降解塑料的环境影响(石油消耗,碳排放,能源消耗,农业污染等等)依旧存在,那可降解塑料依旧会造成环境问题。如果我们此时由于误以为可降解塑料是低害甚至无害的,而大量增加“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使用量,那造成的总体环境影响(单位塑料制品的影响×塑料制品总量)或许会反而大于曾经传统塑料的时代。更不提现在可降解塑料的定义依旧模糊,当打着“可降解塑料”名头,但却“只有在理想环境中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降解”的塑料混入市场,那其所造成的环境危害只增不减。